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也为湖北指明了航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福鹿会网址,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
牢记的嘱托,湖北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深入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建设,引导各市州差异化发展、协同化发展,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了1个万亿市、2个五千亿市、5个两千亿市、5个千亿市州的新格局。同时,大力实施县域经济“三百”工程(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县域经济实力空前壮大福鹿会网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共同奏响了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交响乐,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九大中心城市之一”“新一线城市”,近十年来大武汉重振雄风,GDP多年稳居全国城市十强,2021年排名第九。
作为湖北龙头城市,武汉市GDP一度占全省近四成,2021年占比仍高达35.4%,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城独大”也不利于区域整体进化。纵观世界,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适应区域发展新趋势,我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机制,推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三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无疑是主引擎,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这是我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之招。
“武汉,每天都不一样!”近十年,武汉发展高歌猛进,2021年GDP达1.77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9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121.35%、57.62%、90.47%。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三大产业集群加速迈向万亿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上海市并列全国第一;存储器、商业航天、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快马加鞭。国家级创新平台、两院院士分别增至143个、81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500家,近5年翻了两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市场主体超过157万户,较5年前增长五成。在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
从“独舞”到“群舞”。近些年,武汉都市圈龙头高昂,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占到了全省的60%。随着城市能级的快速提升,大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稳固,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综合交通枢纽联通、对外开放交流等功能全面增强,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和溢出效应越发凸显。圈内城市共推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市场联动、开放互动、服务共享,合力建设“便捷、创新、开放、共享、绿色、活力”现代化城市圈——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目前,武汉与周边8个城市都实现了高速公路网、高铁或城铁网联接。7月17日,亚洲首座、中国唯一的航空货运枢纽鄂州花湖机场通航。“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正在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助力武汉都市圈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内陆新的‘空中出海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方海满怀信心。
产业科创协同协作。放眼武汉都市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放在武汉,生产基地放在周边城市。早在2009年,华工科技就落子孝感,将子公司华工高理打造成了国内最大的多功能传感器制造商,其温度传感器产品占据全球七成市场份额。2016年,长飞投资兴建长飞潜江科技园,此后年年扩产,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长飞潜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新伟坦言:“当初选择潜江,主要是看中了江汉盐化工的副产品、生产光纤预制棒的重要原料氢气,加上潜江紧邻武汉,物流成本较低。”
而把工厂开到天门的华世通公司,则把研发中心放到了光谷生物城。在光谷生物城资金、人才、房租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华世通组建了70人的科研团队,全力攻关肾病高分子及抗肿瘤抗体创新药。PD-1免疫抗肿瘤药即将上市。
9月20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市在汉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建设“国家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家交往中心”的目标定位,重点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升工程、武鄂黄黄交通强链补链工程、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工程、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工程、武汉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程等十大工程。四市将通过建设科创飞地、离岸科创园等,打造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科技创新产业带。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作为全省首个科创“飞地”,已入驻企业60多家,被纳入全省科技创新“十大品牌”。
如今的武汉都市圈活力四射,正从发育型城市群迈向成熟型城市群。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十年翻一番”要求,武汉都市圈加速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福鹿会APP、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武汉都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认为,武汉都市圈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其壮大势必强力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从“一主两副”到“一主两翼”,近十年来,襄阳、宜昌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北南两翼的核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2021年,襄阳市、宜昌市GDP双双突破5000亿大关,在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呈加速崛起之势,并带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经济总量分别突破万亿元大关。
看襄阳,接连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两大台阶,2021年达到5309.43亿元,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二,连续4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正全力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高新区综合实力跃居国家级高新区第29位。2021年,襄阳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64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投资项目58个,比亚迪、正大集团现代农业和国际商务区、贝特瑞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今年4月,一期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襄阳产业园项目开工,将建设30GWh动力电池及零部件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40亿元,有望成为华中最大新能源汽车基地。
与此同时,襄阳都市圈一体化深入推进,着力打造北向、西向开放门户和联结武汉城市圈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纽带,建设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一年多来,“襄十随神”同频共振,“北部列阵”扇形发展起势见形。2021年5月,由襄阳保康县至神农架阳日镇的保神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湖北最后一个不通高速的区域——神农架林区迈入“高速时代”。随着郑万高铁的通车,“襄十随神”四地实现高铁互通。
依托圈内汽车产量占全省45%的优势,襄阳、十堰、随州联合武汉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襄阳“中国有机谷”、十堰“中国养生谷”、随州“现代农港”、神农架“中国药谷”建设大步推进新闻动态,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链。“襄十随神”文化馆联盟、旅游联盟纷纷挂牌,四地推动设立公共服务联盟13个,城市群内市县两级35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异地通办。
看宜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去年GDP跨越5000亿元台阶,同比增长16.8%,正全力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宁德时代、广汽传褀、宜化、兴发、安琪酵母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扎堆于此。2021年,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为40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正极材料,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
“宁德时代将充分发挥领军企业优势,将宜昌工厂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工厂、智慧工厂、数字工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在宜昌聚集发展,为建设千亿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提供有力支撑。”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李平表示。
宜荆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可圈可点。宜荆荆都市圈的使命是打造南向、西向开放门户,成为联结武汉城市圈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形成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交通硬联通提速,沿江高铁武宜段、荆荆高铁、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等建设热火朝天,当枝松高速、宜来高速、宣咸高速、呼北鄂湘界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区域“半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产业联动频频。近一年来,宜昌、荆州、荆门共同申报“国家级磷化工产业集群”,宜都、松滋协同发展先行区首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宜昌、恩施共建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并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四地联合推出“宜荆荆恩”旅游“一卡通”,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创新联盟,启动“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等规划编制。
公共服务共享。“宜荆荆恩”城市群通办窗口开启政务服务一体化合作,发布首批171项通办合作事项清单,门诊费用结算、劳动调解仲裁、公积金缴存贷款等高频事项实现跨区域通办。建立“宜荆荆恩”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机制,四地共同推进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上百个,交易金额逾40亿元。
生态环境共治。四地签订《宜荆荆恩城市群生态环境合作协议书》,建立生态环境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对长江、清江等流域协同治理。宜昌、荆州、恩施共同申报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试点,荆门、荆州携手共治长湖水生态环境。
9月28日,正线公里的襄(阳)荆(门)高铁动工,建成后将成为连接襄阳都市圈和宜荆荆都市圈的重要纽带。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的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犹如雄鹰之两翼,正朝着新的梦想振翅奋飞。
湖北省开始提出“一主两副”发展思路,即以武汉为龙头、主引擎,襄阳、宜昌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三驾马车拉动全省发展的格局。
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8”武汉城市圈随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即以武汉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的鄂州等8个城市一体化发展。
我省构建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即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将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形成区域全覆盖、各级全统筹、多载体支撑、多平台推进的战略体系。
国务院公布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汉江流域的10个市(林区)、40个县市区迎来历史机遇。
我省勾画出以“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两带”指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三区”包括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
我省提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原来的“一主”主要指武汉,这时的“一主”指武汉城市圈,两翼则指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并明确了各市州发展目标。网站网站